
在食品加工行業(如調味品、醬油、糖果、肉類加工等)的生產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高色度、高有機物濃度的廢水,其中含有天然色素(如醬油的美拉德反應產物)、人工染料、油脂及懸浮物等。這些廢水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,不僅污染水體,還可能影響后續生化處理系統的運行效率。食品廢水脫色劑作為一種高效水處理藥劑,能夠快速去除色度、降低COD(化學需氧量),并提升廢水的可生化性,成為食品工業廢水處理的關鍵環節。

一、食品廢水的脫色挑戰
食品廢水的色度主要來源于:
1. 天然色素:如醬油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黑色素(美拉德反應)。
2. 人工添加劑:糖果、飲料等行業使用的合成染料。
3. 有機污染物:蛋白質、脂肪等分解后形成的膠體物質。
傳統物理法(如過濾)和化學氧化法(如雙氧水)往往難以徹底脫色,且成本較高。而食品廢水脫色劑通過化學絮凝、電荷中和等作用,能更高效地去除色度,同時減少污泥量。
二、脫色劑的核心技術
1. 絮凝脫色:陽離子高分子聚合物通過電荷中和作用,使膠體顆粒聚集形成礬花,便于沉降或氣浮分離,脫色率可達90%以上。
2. 氧化脫色:針對難降解色素(如偶氮染料),可采用催化氧化技術(如Fenton試劑)破壞發色基團。
3. 吸附脫色:改性硅藻土、活性炭等吸附劑可深度去除溶解性色素。
三、應用流程與經濟效益
典型處理工藝包括:
1. pH調節(通常調至79)→ 投加脫色劑(0.52‰濃度)→ 絮凝沉淀(配合PAM助凝)→ 固液分離。
2. 處理后色度可降至10倍以下,COD去除率提升30%50%,污泥量減少15%。
四、未來趨勢:環保與智能化
隨著環保法規趨嚴,低毒、可生物降解的脫色劑(如殼聚糖改性材料)成為研發重點。同時,智能加藥系統可優化投加量,降低運行成本。
食品廢水脫色劑的應用,不僅解決了行業環保難題,還推動了水資源循環利用,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。

